环境受污染胡同里走出的“公主”
随着工资的提高,食品消费占比下降,耐用消费品、娱乐和交际费用比重增加,娱乐消费意识上升,保龄球、高尔夫球、滑雪、旅行成为时尚,日本的名胜古迹到处拥挤不堪。
追求生活舒适成为时代潮流,日本出现了“大众消费社会”。由于消费内容趋于均衡和一致,在将近一半的国民中产生了“中产阶层意识”。
但是,石原教授同时指出,在1961年《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推动下,日本的经济规模得以扩大,最底层国民的收入也有所增加。当时,政府的公共投资促进了铁路、道路、港口、水坝、工业用水等产业基础设备的完善。
虽然家用电器进入了都市的家庭,服装也变得很时尚,但是住宅非常简陋,环境也被污染了。身着潮流服饰的年轻女性也在当时被称为“从胡同的陋屋里出来的公主”。
专家解读中国不难实现收入倍增
对于中国是否已经具备了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条件,石原教授称,中国已经几次提出了与日本类似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并且为实现该目标而一步步努力。
比如,从1981年开始的20年内工农总产值翻两番,1991年开始的 1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两番,2000年开始的 1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一倍等。
2010年开始的十年内使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一倍这个目标,对中国来说并不很难实现。但是,石原教授也指出,如果只偏重于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会使地区间差距扩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加剧,也会带来泡沫经济的膨胀。
石原说,中国应由数量的增长转向质量的增长。在重视向教育、社会福利、环境方面的投资和发展中,应慢慢步入以实现社会安定和质量的发展为目标的时代。
在交通方面,比起城市的道路建设,郊外铁路和地铁的建设更加重要。
在农村,要进行与环境相协调的能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一倍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
制定几个体现和谐社会的指标,比如缩小农村与城市间的收入差距的指标,改善水、森林、大气这些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指标,社会保险的普及率等。年薪8万至12万元贫富差距将缩小。
中低收入持续翻倍变身中产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一句 “我们已经具备条件,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不仅在国内掀起热评,而且在国外也备受关注。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美国经济协会前主席戴尔·乔根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如果中国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将会使得更多的人获得“中产阶层”这一社会地位,而更多的人也将因此摆脱贫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