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箍
今年2月的一次事故让电监会再也坐不住了,同时坐不住的还有诸多风电投资者。
2月的一天,中国规划建设的八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之一酒泉风电基地桥西风电场发生了一般性电网电压波动事故,这次事故造成酒泉风电基地598台、84万千瓦风电机组大量脱网,直接造成电压大幅度波动,影响电力系统用户的用电质量,甚至波及甘肃电网的电压和频率控制。
两个月后,酒泉和河北张家口又发生风机脱网事故。这三起事故把当前风电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机大多不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风电场建设施工质量问题较多、大规模风电场接入带来电网整体安全性问题、风电场运行管理薄弱等问题摊在了地方电监局和公众面前,也摊在了离天堂似乎仅有咫尺之遥的投资者面前。
进入白热化竞争前夜,风电产业是投资者的天堂。而抵达天堂之前,必须谨慎穿过这条荆棘路。
中国风电即将进入大规模并网时期,但近几年风电行业一直处于大规模无序开发状态,加之与电网建设缺乏协调,风电并网的问题成了制约行业发展的紧箍咒。风机脱网事故和风电闲置现象正是电网接纳能力不足的表现。
投资者颇为担心的另一个问题是产能过剩,没有市场的产品绝没有前途,也没有“钱途”。
曾经产能过剩导致风电设备公司业绩滑坡,而由此引起的激烈竞争也让各企业不得不大打“价格战”。2008年,一千瓦机组的售价为5000元到6000元,而两年后,价格就已经下降到3500元,而整机造价也一度从2008年的6500元/千瓦降到2009年的5400元/千瓦,2010年底,整机造价已低于4000元/千瓦。
2009年9月30日,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称对风电设备等新兴产业,要集中有效资源,支持企业提高关键环节和关键部件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开展产业化示范,防止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引导有序发展。“原则上不再核准或备案建设新的整机制造厂;严禁风电项目招标中设立要求投资者使用本地风电装备、在当地投资建设风电装备制造项目的条款;建立和完善风电装备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禁止落后技术产品和非准入企业产品进入市场。”
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再度点名指出风电是国内面临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的产业,这是新能源产业中的唯一上榜产业。
这些因素迅速传导到资本市场,致使原来大举进军风电领域的国内外资本开始悄然避开风电投资市场。
冷静留下的投资者有自己独到的视角:这是相对过剩。目前看来,虽然做风电的企业为数不少,但是高质量、高技术含量的风机不仅不过剩,而且还非常少。在风电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只有风机设备制造出现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现象,在其他环节特别是整个风电产业的龙头环节——风电场投资的热度并不算高。
这种相对过剩还体现在区域上。王维认为,中国电网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在东南沿海和西北地区存在严重不均,西北是产电的高峰地区,东南是用电高峰地区。东南地区今年年初夏季缺电3000万千瓦,西北地区则窝电4000万千瓦。
同时,由于地区风力资源优势,风电不可避免地会向西北集中,如内蒙古作为风电大省,有11GW的装机容量。而如何把西北的风电输送出来,涉及远距离高压、特高压输电问题,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对此寄予很高期望,他认为这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其实紧箍咒还不止这些。”启迪创投一位合伙人说,“技术判断上有一点失误,就有可能导致所有投资结果归零”。因此对投资机构而言,投错了技术就意味着走入了一条死胡同。他举例说,如前些年日本的模拟高清电视,美国的数字技术电视,IBM曾经做过的微硬盘,后来都被证实为不可行而让投资打了水漂。
此外,风电的成本也是一个问题。亚洲开发银行高级投资专家郑康宾说,应该利用中国在制造业上的优势,通过技术创新不断降低风电价格,而近年来,火电的价格却是在不断地上涨。他乐观地预测到,在这种情况下,2020年以前风电有可能在没有任何支持的情况下实现开发。
“投资者应该特别关注的风险有三个。”略作思考,王维麻利地列出投资风电应该关注的三道坎:政策、技术和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