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对单次服务成交额度很大的销售人员意味着很多。想想,如果你要卖给客户的是某项高额保险,那么,你如何说服他呢?在开始你的故事之前,你真正了解坐在你面前的这个人吗?你真正知道这个人他需要什么吗?你知道这个人为了他所需要的这些而愿意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吗?这个人的生活状况究竟如何?他真正坐在你面前吗?或者他的心思还逗留在几分钟前发生的某件事情上?你如何快速取得他的信任,与他建立连接?或者说,你如何印证几分钟之前你演绎的关于这个人的背景资料,你如何知道你的故事是适合他的?
个案:
名表专柜前,一位销售人员正在向客户推销手表。这时,她注意到客户手腕佩戴的是一块国产梅花表。
“先生,你现在佩戴的这块表也很好看哦,很经典的。不过看款式,应该是比较早一点的吧。”
“对。我妈妈送给我的。戴了几十年了,很有感情。那时候,手表是很贵重的礼品。”
“那你今天想买一块什么样的表呢?”
“过几天是我妈妈六十大寿的日子,我想选一个特别的生日礼物送给她。”
通过聆听客户讲述自己的故事,销售人员迅速做出了以下几个判断:
一、客户对商品的心理需求倾向于情感层面:感谢母亲这些年为自己的付出,希望能通过礼物向父母表达自己的舔犊情深。也就是说,情感在这此作为一个商品功能之外的很重要的附加值。什么商品能够表达、渲染出这种亲情,这种商品被购买的可能性就会越高。
二、客户对新手表的比较注重性价比,不太关注是否时尚。
三、在这样的分析结果下,销售人员判断客户的购买清单为:
1、情感述求:能表现儿女对父母的亲情孝心。
2、功能述求:能满足年纪较长的老年人的使用需求。
3、价格述求:作为贵重礼品,价格以中高档为宜。
所以,销售人员立即对客户的故事做出了回应:“呀,你母亲六十大寿了,真是可喜可贺。我们有专门针对老年人开发的系列产品。上次也有位客户在此购买这款表作为祝寿大礼,深得老人家欢心。请到这边来看一下。”
在销售过程中,客户讲的越多,销售成功的可能性越高。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客户才乐于分享自己的故事呢?
·销售人员对客户的故事表现出真正的兴趣:
在销售这个舞台上,聚光灯已经从销售人员(卖方)转向客户(买方),再转到他们彼此互动所建立起的“关系”的品质和效果。关系是买卖双方互动的结果。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依然存在,可是真正信息滞后的一方却是卖方:销售人员。当客户一旦产生了购买需求,他们可以通过越来越广泛的信息渠道(尤其是互联网)了解商品的性能、功效时,而销售人员却没有机会立刻捕捉到面对的这个人的教育背景、收入状况、健康情况、真实的购买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