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市场周期之下,各类投资品的表现呈现巨大差异。 黄金,虽然在金融危机下颇受青睐,可从近30年的数据来看,甚至无法跑赢通胀; 债券,经济衰退期看似稳健,但考虑到1992年的美元实际购买力只有1962年时的1/3,持有债券安全的前提是成了能购买到利率为8%的30年期国债; 房产,被统一了口径的保值品,可想想如果失去了土地的所有权,30年以后房子会折旧成什么样子,所有投资客都会选择持有房产,但不会长期持有同一个房产; 接下来我还可以列举持有珠宝、艺术品以及其他所有可投资产品的缺陷…… 问题是,我们还能看好并长期持有什么?
企业。是的,回答是一家或几家企业。理由很简单:
第一, 福布斯的富豪榜上,全球最富有的人中,你能看到的大多数人都是企业家,少数的例外比如巴菲特,财富积累也是源于买入了一些企业。
第二, 企业是活的投资而不是设计好的某种金融工具或是因为某些看不见的需求制造出价格泡沫的稀缺品,它真实、可观察到、令人放心。
第三, 投资一家企业,是有挑选的介入到有前景、有潜力、有目标的企业中,参与方式可以多元化。
重点在于,这些企业什么样子?它在哪?
经济危机期间,新兴行业和周期行业难免重病一场。 判断一家公司的好坏,未必要把眼睛盯在眼前的盈利上,而是学会找到足够多的信息来判断它的未来。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从衰退到复苏的过程中, 总会有一些企业蜕变壮大,给股东们带来惊人的回报。 以新能源为例,当前整个行业都面临严冬考验,但也不乏机遇潜藏于危机之中。
危机中的潜力股
国有企业依靠资源倾斜维持高额利润,有活力的民营企业,却在金融危机中受创颇重。4万亿投资是固定总投资可持续增长的保障,却也有很大的可能会加剧这种结构失衡。以一家太阳能公司为例,它身处炙手可热的新能源行业,拥有国内最先进的技术,在国际上亦毫不逊色。虽然在金融危机中它的股价同样遭遇大幅下跌,但如果新能源的确如一些人所料想的,在未来几年内获得长足的发展,这家公司想必不会落下。
过去两年,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企业是国际资本市场的宠儿,在华尔街、伦敦和香港市场都炙手可热,无数的PE, VC竞相折腰,创造了无数的暴富神话。然而自从2008年9月以来,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赛维LDK股价暴跌85.5%,尚德股价暴跌72.3%,其余光伏企业也暴跌60%-90%不等。最近半年,除了兴业太阳能在香港上市成功之外,没有一家中国光伏企业实现IPO或增发配股。VC和PE对光伏行业的投资也变得相当谨慎,行业分析师裴培在过去两个月出席过几次光伏行业投资者会议,听到的大多是悲观的言论,虽然很多人认为最寒冷的日子已经过去,但春天仍然相当遥远。
全行业产能过剩,需求萎靡不振,融资难求,上市无望,企业应该怎么做,投资者又应该寻求什么出路?有一个现成的答案,那就是并购,通过并购实现行业的横向整合,扩大领头羊的话语权,削减过剩的产能。许多中小企业早已处于亏损状态,之所以还未关门大吉,只是出于回收现金的需要。这些中小企业往往不考虑设备折旧和机会成本,只要售价高于现金开支,就会毫不犹豫地将价格战进行到底,结果光伏产品的价格在最近半年一直下跌不止。事实上,很多企业都愿意以很低的价格出售设备和厂房,收购方还可以获得经验丰富的人才队伍。问题在于,现在市场需求还没有回暖的趋势,大企业普遍抱有谨慎的心态,虽然横向并购的好处多多,但至今还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传出任何实质性的好消息。
在任何新兴行业,通过并购实现横向整合都只是早晚的问题。随着国家出台商业银行并购贷款政策,并购的融资难度有所降低,太阳能行业的并购有望提上议事日程。要成为被收购的对象,仅仅有产能和规模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拥有优质客户和核心技术。拥有优质客户,才能够把产量转化为销量,在艰难的市场环境中提高市场份额;拥有核心技术,才能够提供足够的差异性,占据独特的细分市场。
在目前的中国,只有极少数太阳能企业满足以上条件,其中大部分都已经上市。所以,太阳能行业的并购多半还是会呈现“少而精”的格局,投资者必须精挑细选,才能发现来之不易的机会。
行业、行业还是行业 未来的好公司在哪里?北京正略钧策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顾问陶亚东的看法是要从行业入手,找到二级市场中的标杆企业,在对其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广范围的筛选。通过对历史数据及当前宏观经济的分析,陶亚东认为在经济危机期间大致有七八个行业具有投资价值。
而在大羽华裳传媒董事长赵鹏的心目中,朝阳产业有传媒、新能源、网络等。新能源,一种是真正的国际正在提倡的新能源,有节能减排概念和意义,另一种独到的理解则是可以节省空间和时间的模式,如网上购物等。
在四月初举行的展恒理财私募基金报告会议上,知名私募基金经理田荣华也分享他的投资思路。除了前文提及的几个行业,田荣华还看好经济复苏和估值反弹中的先导性行业及高弹性行业。包括资源类、地产类、金融服务类等。他的武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着四只阳光私募基金。其中较早发行的“武当一期”和“二期”在4月10日最新数据显示,近1年之内净值分别累计增长27.98%和24.54%,而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了29.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