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战略发展 » 正文

犹太人的中国商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7-21 10:47:11    浏览次数:144    评论:0

    洋行等8家房地产公司,向银行抵押借款高达资产额的89.7%。华懋地产公司的资金来源,除实收资本及向银行贷款外,主要是来自3次公司债券的发行。

    ●出租土地造屋。坐享稳定收益。上海的一般工商企业如果想投资房地产,那么以上海地价之昂贵,土地投资往往占总投资额的1/3。所以,一般工商户都无力购地而采取租地造屋的方式来经营,以减少建厂开店的投资。南京路等市中心地段地价更贵,一些大型商业企业无力自造营业大楼,而租地造屋往往能各得其所。因此,上海犹商大都喜欢将地产租与他人造屋。这样做不仅保持了土地增值的利益,同时又将经营房产的风险转嫁给了租地造屋者,而且经过一定时期后,土地上的建筑物也就归于土地所有者,正可谓一举数得。哈同在南京路沿线拥有的许多建筑物,大多是这样获得的。

    ●兴建高层建筑。获取最大利润。随着上海城市的迅速发展,上海的地价也迅速上扬。至1925年,上海租界地价水平已与伦敦相埒。根据市中心的土地资源日趋紧张这一特点,犹太商人大规模地兴建高层建筑,以谋求更大的利润。在这方面,沙逊家族在上海房地产业中最为突出,是上海拥有高层最多的房地产商。

    真正给哈同的事业带来巨大转机的是中法战争。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中国军队在老将冯子材的率领下,接连挫败法国侵略军的攻势。这些胜利让中国人民欢欣鼓舞,上海的洋人却坐不住了,他们认为,中国打败法国后自然就会清理他们,于是纷纷逃离上海,上海的房价因此暴跌。这是一场代价颇高的赌博,但是哈同赌赢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在军事上节节胜利的情况下“不败而败”,与法国签订了《中法和约》。“洋大人”们又纷纷回到上海,“十里洋行”恢复了繁荣。哈同则名利双收,他购买的房产,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东路一带,后来逐渐发展为上海的商业金融中心,在数年间地价上涨千倍以上。由于哈同在关键时刻“不退缩”,维护秩序“有功”,1887年被聘请为“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当时这是租界最高的荣誉职务。哈同从此成为犹太“炒房团”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并被人称为“远东首富”。

    二、哈同发家策略

    哈同娶了罗嘉陵以后,他得到了妻子的二亩地。哈同对妻子说:“我先买下一小块,打算将来在这里办洋行,再把它押给银行,又把押款买下另外一块,就这样,我们可以像蚕吃桑叶,先一小口,再吃一小口,到最后全吞掉。何况,我另外还有积蓄,加起来不也是一笔不小的本钱吗?”

    妻子问:“把积蓄都用上去,你不打算放高利贷了?”哈同的一双大眼睛里闪烁出狡黠的目光:“罗嘉陵,你听我说,放债是赚穷人的钱,可是穷人身上能赚多少?我们犹太人有句俗语,靠别人口粮过日子,就得挨饿,所以只有经商做生意,投机取巧,在有钱人身上打主意,这样才能发大财。”罗嘉陵心领神会,而且立即呼应:“我们中国也有一句俗话,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这对迷醉于发大财的夫妇,就照丈夫提出的计划,先将三茅阁桥的这2亩土地,抵押给与新沙逊和老沙逊都没有密切关系的美商花旗银行,再在江西路、河南路一带物色到一些已经造有石库门房屋的空地,串通该处的地保,先放出空气,假称这处将由洋商强收。土地的业主怕白白充公,就低价出卖给哈同。哈同竞以2亩地的抵押款买进南京路4亩土地,加倍获利。

    哈同在买卖地产方面也有超人的经验,决定哈同洋行以经营地产为主。

       

 
关键词: 犹太人,经商之道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1B4FF85C16984E560A576.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