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名的例子来自2008年1月《纽约时报》的一次采访。记者约翰。马可夫(JohnMarkoff)问乔布斯如何看待亚马逊的电子书阅读器Kindle.乔布斯回答说:“产品好坏已经无关紧要了,现实状况是人们不读书了,”他说。“百分之四十的美国人去年只读了一本或半本书。所以整个概念就错了,人们不读书了。”
此言一出,网上有相当多的技术类博客将其读解为苹果正在秘密研发自己的电子书阅读器的信号。果不其然,两年后的今天,iPad和iBooks电子书商店出炉。
苹果这套策略用多了,真真假假,人们愈发难辨。例如不久前“四代iPhone酒吧失窃事件”,就有阴谋论者认为是苹果有意为之,为概念上已很难再眼前一亮的新款iPhone造势。由于涉案酒吧以卖德国啤酒著称,有人甚至将其与二战时盟国用来迷惑轴心国的“马丁少校”事件相比,并半开玩笑地问到:“苹果的PR是二战迷吧。”
完美主义者坊间评价极高的乔布斯传记《乔布斯再临》(TheSecondComingofSteveJobs)中,作者艾伦•多什曼(AlanDeutschman)记叙过1980年代某人在乔布斯位于加州洛斯加托斯(LosGatos)的家中见到的一幕:客厅里仅见的家具是两把巨大的十七世纪风格椅子,整间房子里没有一张床。乔布斯看过很多张床,但没有一张令他满意,于是他只睡床垫;这是一个席地而睡的百万富翁。
乔布斯当然不是不舍得在家居装饰上花钱。他看过很多家古董家具店,但总是找不到满意的货色。跟他同行的装修师说:“乔布斯是过度选择的受害者。”如果找不到最完美、最好的东西,他宁可一无所有。这种偏执在苹果的产品设计中随处可见。完美主义在企业文化中并不是被鼓励的品质,因为它往往是执行力的天敌。为了“可以再完善一点”而反复延宕,最终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苹果和乔布斯调和完美主义的方法是“从最少开始”;如果不能把这件新产品的十个功能都做到完美,我们就砍掉五个,哪怕其中包括在传统智慧看来不可缺少的功能。
iPhone是个典型。三年前第一代iPhone发布时,没有拷贝粘贴,没有多任务运行能力,也不开放给第三方软件开发者。这三点在当年成为众矢之的,因为它们在iPhone之前的主流智能手机上几乎是标准配置。但在乔布斯看来,iPhone整体的上佳用户体验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功能列表的长度。事实上,在一年后发布的AppStore软件商店(并对第三方开发者开放),和两年后随iPhoneOS3.0操作系统推出的拷贝粘贴功能,都超越了人们的预期。
“魔鬼”
“自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电脑领域也不例外。大部分每天用着电脑的人未必知道,光是选择用什么软件、什么操作系统这样的问题,在技术圈内都能引起无休止的争论。功能近似的软件,赋予用户的自由各有不同。苹果基本是毫无悬念地被定位为剥夺用户自由的魔鬼。
浮士德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他为了求得知识,将灵魂卖给了魔鬼。在不少人印象中的电脑世界里,用户就是浮士德,“方便性”和“用户体验”就是知识,“自由”就是灵魂,而苹果/乔布斯就是魔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