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今年热议的话题。这其中,收入倍增计划更是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我认为,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将带来消费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对投资而言,以劳动力密集型结构为主的传统行业,其投资回报的增长速度会减慢,有些甚至面临淘汰。而在消费、新兴行业以及涉及结构升级、技术突破等方面的行业,都会有较好的投资机会。
五年可以实现收入倍增
收入倍增计划之所以今年这么热,实际上是一个借用。它的基础是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后,尤其是出现了富士康等事件之后,我们得出的结论:中国可能只要过了刘易斯拐点,工资就会开始增长。
所谓“刘易斯拐点”,就是工资收入相对于整体GDP的比重变化。当劳动力无限供给时,工资增长是停滞的。但是,企业会因为盈利而不断扩张。当扩张到一定程度时,工资将面临枯竭。这时,工厂就开始争抢劳动力,工资也会随之增长。
当前,中国可能已经临近或者到了这个“拐点”。从工资占GDP比重的宏观数据来看,中国在过去十年一路下滑,现在甚至不足40%,而全球的平均水平在55%左右。面对这一局面,中国政府今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实际就是要调整产业结构。按照目前的情况,中国收入倍增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
一个均衡的经济体工资占GDP比重只有在50%以上,才是可持续的。否则就会像现在中国这样,生产超过消费,很多产品都是为了出口。于是,生产过剩要求我们必须扩大国内消费,对应的,工资水平也要增长,而且五年完全可以达到10%以上。
此外,再加上国民经济每年增长的10%。加之工资增长速度可能要高于经济增长,如2010年前五个月农民工工资的增长就超过18%,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照此来说,如果可以达到12%,则完全可以用五年的时间实现收入倍增的目标。
过去,中国的贫富分化在不断增大。而增大的原因并不主要在于工资,而是财产性的收入。如房地产老板卖了很多房子,那么他的财产性收入在增加,相比之下工资却比较小。当进入这样一个过程后,我们会发现,总体而言,资本回报增加的速度会下降。所以,今年的股市往下走,这是有工资回报往上走这样一个预期的。这就是我们在接下去的经济转型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三大消费领域增长可期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整个经济结构调整并不单单是一些大消费的利好,一些新型行业正处在较好发展阶段的问题,这其实也是跟收入相关的。
仅就消费而言,确实有些方面是可以受益的。第一个是量,比如今年上半年食品行业表现都不错。第二个是品质,就是消费者会追求更高品质的产品。因此,产品在相同数量下,其附加值可能会更高。这就要求企业付出更多的劳动力,同时要求消费者还要为此付费。相信如果消费者有足够的资金,他们一定会自愿为品质买单。第三个就是新型消费,如电影票房、游戏等。今年中国票房飙升就是新消费增长的表现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