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有多少创投机构投资风电,倒不如问我有哪些机构没有投资风电。我了解到的创投机构在风电领域基本都有投资。”
这不仅是投资眼光真枪实弹的角逐,更是速度上你死我活的较量。
对风电投资者来说,快一步也许就是功成名就,而慢一步则几乎意味着无功而返,甚至身败名裂。“新经济时代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思科公司总裁约翰钱伯斯的话用来形容今天的风电产业投资非常贴切。
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光伏与风能产业吸金能力非常强大。就2009年而言,新能源产业共获得股权机构投资4.48亿美元,投资案例28个。其中太阳能独占13个,而风能则紧随其后。
然而,风电企业的赛跑已进入撞线阶段。更有专家指出,风电企业即使现在筹划上市,也为时已晚;已上市的公司将迅速成长为大树,而大树阴影下的小树苗已无机会长大。
风电市场各个领域的价格战已刺刀见红,有的风电整机价格较三年前几乎腰斩。残酷的市场竞争面前,惨烈的成本大战意味着仅有两成企业能够存活。风电市场领域的刀光剑影传导到投资领域,资本的战争更为激烈。
蜂拥
德同资本创始人田立新不苟言笑,目光所及,仿佛一眼就能把对方看穿。作为一个投资者,看准人、看准产业对他来说,几乎决定着长期跟踪研究的胜败,决定着身价数亿甚至数十亿的突增,还是大把钞票打了水漂。
2007年明阳风电成立的第二年,田立新就已经开始关注明阳风电。虽然明阳风电今天已经成为中国知名的风力发电机组制造商之一,但那时名不见经传,甚至连订单都没有。
正是基于当时明阳风电发展前景的不明朗,田立新一直没有出手。但是,他的目光却一刻也未曾离开明阳风电。两年后的冬天,看好这条大鱼而苦无机会下手的田立新机会来了:一个偶然的机会,田立新得知明阳风电的股东之一美国格林亨特风能集团因金融危机经营出现困难,进而打算出手明阳风电股权。田立新毫不犹豫立即着手收购格林亨特的股权。为防夜长梦多,他用最快的速度拿出超过1000万美元并用最短时间完成收购,明阳电气获德同资本1190万美元投资。田立新也获得了当年的年度最佳创投人物称号。
对于这次撞了大运,田立新否认自己是机会主义投资者。他说:“除了运气,更多的还是靠我们对整个风电行业的长期跟踪,对所有风电从业者的充分了解。”
与田立新相比,青云创投总裁叶东算是“醒得早”的一批投资者,而且和田立新不同,叶东最先关注的是风电零部件行业。他曾经是投资界的异类,当别人纷纷热火朝天地投资业内看好的科技、媒体、通信和消费品领域时,叶东仍然只顽固地坚持一个投资方向——清洁技术。
2005年底,在资本市场的热捧下,中小型风电配套企业悄无声息地开始兴起。叶东在光伏产业颇有斩获,相继投资了中电光伏、赛维太阳能、中盛光电等太阳能企业。而此时,他也敏锐地发现了风电产业的壮大趋势,经过一番调研、分析,叶东把目光锁定在风电配套企业桥联风电上。
桥联风电有现成的工作母机和设备,在风电配套大型设备,制造、设计大型数控机床方面优势显著。由于有自己的母机,桥联可以根据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不同产品,这对客户来说意义重大。
于是,2008年8月底,青云创投与其他5家机构联合投资桥联风电7500万美元。当年,桥联集团实现销售收入5.05亿元。目前,花旗、高盛、瑞信、瑞银、美林国际投行正在争夺桥联风电上市承销权,桥联风电也一直在为纽约交易所上市而努力,上市对桥联而言或许只是个时间问题,青云创投的收益也将非常可观。
尉文渊的华锐风电淘金之举更是引发了风电市场的资本狂潮。
尉文渊的一夜暴富,无形中刺激着其他投资者的神经。风电产业路上的资本力量车水马龙,摩肩接踵,热闹非凡。“你问我有多少创投机构投资风电,倒不如问我有哪些机构没有投资风电。我了解到的创投机构在风电领域基本都有投资。”同创伟业董事总经理王维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