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财故事 » 正文

年轻人的美好时代:漩涡中挣扎的新人如何起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6-12 17:44:17    浏览次数:282    评论:0

  年轻人的美好时代

  专访国际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中国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刘锋

  《理财师》:普遍的观点是,理财顾问越老越吃香,但近来一些美国金融机构却反其道而行之,把没什么经验的新人、年轻人当成了宝,理财顾问的整体年龄也呈下降趋势。这种现象您认为原因何在?

  刘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因素是,现阶段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的复杂程度要比过去大大提高了,比如引发这次危机的衍生产品,别说老百姓,连专业人士都有“发懵”的感觉。可是这些新的、复杂的产品又非常重要,不容许你逃避。要面对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专业人士就要具备与之相匹配的知识储备体系,简单地说,就是市场变化再快,你也要跟得上。这也是金融创新时代对从业人员的一个基本要求。

  从这一点来看,年轻人的学习能力还处在上升状态,比年长的人更有优势,知识结构也更合理。人年纪大了之后,对新事物会产生恐惧和抵触的心理,不太愿意接受那些可能会冒险的新事物,这是普遍的自然规律。我30多岁的时候,曾经笑话那些年纪大的同事说“怎么连这个都不会”,现在轮到我自己被女儿笑话“怎么连这个都不会”了。

  《理财师》:如果说市场的复杂多变是年轻人的发展机遇,这是不是预示着,金融理财的未来将是年轻人的天下?

  刘锋:首先得搞清楚,所谓“年轻人”是什么样的人。在中国,理财顾问的平均年龄只有32岁,整个理财行业都是年轻的;但在美国,理财顾问的平均年龄是50多岁,50岁以下的都叫“年轻人”,他们在知识储备、从业经验、人生阅历等方面都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同时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互动、竞争的心态,这样的“年轻人”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是有竞争力的。

  近年来美国理财顾问显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实际上是金融市场环境变化的一个侧面反映,但这个趋势能不能长久,还要看他们是如何抓住这个机会的。考虑到相当一部分成熟的客户资源已经被资深理财师掌握了,年轻的理财师要想真正在市场上立足、站稳、扎根,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一个“师傅”,让师傅带进门。从行业的角度来说,新老结合的方法也很适合:前辈们经验丰富,但对机构来说成本比较高;后辈们学习力强,但需要时间来慢慢进入这个行业,双方可以互补。

  《理财师》:统计数据称,美国金融机构培训的年轻理财师中,从业头一年就被市场淘汰的比率高达50%。从这个角度看,押宝在新人身上似乎并不那么划算。

  刘锋:这很正常,理财规划本身就不应该是那种赚“快钱”的业务模式。比如私人银行,刚开始营业,和客户关系还不那么深入,就要从人家身上赚钱,怎么赚?一开门就要求盈利的话,是和它本身的业务模式相抵触的。理财业务,特别是经纪业务,是靠积累人际关系才能开展的,金融机构要花时间“养”理财师,理财师又得花时间“养”客户关系,等到客户数量和关系都到一定程度了,才能把业务规模做大。

  在这方面中国的银行系统有天然的优势,机构、员工、客户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理财业务发展就快。反观保险公司,一些新招来的员工本身经验不足、客户基础薄弱,如果机构又没有给他们留出成长的时间,他们肯定是四处碰壁,淘汰率又岂止50%?有些金融机构喜欢通过市场竞争来淘汰不合格的员工,有些机构则倾向于通过培训来寻找合适的员工,这是用人理念的差异,当然也有成本和业绩方面的考量。

  《理财师》:在美林,一个新人内部轮岗培训需要18个月。为什么美林就肯下血本、花时间来进行培训呢?人家也是上市公司,也有成本和业绩的压力。

  刘锋:美国理财行业的环境和中国还不太一样。过去几年,中国的银行利润增长率最低也有40%~50%,有的银行能达到60%,在这种迅速成长的阶段,发展方式会相对比较粗放,是“摊大饼”式的。反观美国,金融机构的利润每年能增长5%就很不错了,这说明市场容量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要想继续发展,只能向纵深挖掘,深耕细作。这就决定了美国的金融机构必须走更专业化的道路,他们的从业人员必须要注重在职培训和自我提升。早在十几年前,我到加拿大皇家银行、蒙特利尔银行去做交流培训的时候就发现,那里机构专业继续教育的时间是平均每个员工每年至少7天。换句话说,人家拼的就是专业人才,不注重继续教育提升是不行的。

  《理财师》:这也是我们感到疑惑的问题。以往我们认为“越年轻专业程度越低”,年轻与专业这两者似乎是背道而驰的。为什么在当前的美国理财业,人员年轻化和专业化的趋势会同时出现甚至并行?

  刘锋:这两个趋势其实并不抵触。为什么理财师就不能又年轻又专业?前些日子我和一个银行支行行长聊天,他1993年大学毕业,以美国的标准看,属于非常年轻的,但他已经在这个行业里工作了17年了。以他的从业经历,只要多抽出点时间学习,完全可以做到在专业上更进一步。但很多人都像他一样,平时自己没什么时间学习,单位又没有给员工的自我提升提供太多便利和机会,慢慢地对很多新事物都不了解,用他自己的话说,快被这个职业“榨干”了,本来年富力强正是干事的年龄,却已经对工作感到力不从心了。

  《理财师》:如您所说,真正的市场机遇是对那些有一定从业经历的、年龄不大的理财师而言的。但中国的理财师中很多人并没有10年以上的从业经验,二、三十岁的年龄也不可能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似乎离“年轻而专业”的标准还有一定距离。

  刘锋:年轻也好,专业也好,都是相对的。中国最优秀的理财经理,几乎清一色是年轻人,中国金融理财行业里,没有比目前这批理财师更“资深”、更“专业”的人作比较,年轻导致经验不足的劣势一定程度上被掩盖了。

  另一方面,中国理财师的优势反而很明显。首先,他们年轻,有利于学习和适应市场变化;其次,整个行业都是新生的,大把市场有待开拓,不会面临客户资源被占据的瓶颈;第三,大部分理财师就职于商业银行,工作相对稳定,有利于他们职业的累积;最后,这个行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人才状况不但不是被竞争淘汰,反而是不断吸纳新人进来。这些都是对理财师群体的利好,我相信再过5年,市场这把筛子能筛出很多优秀的理财师来。

  《理财师》:按您的说法,这个时代赋予中国理财师的都是“利好”。

  刘锋:是。不过虽然赶上了好时候,自己不努力还是不会成功的。有时我都觉得,现在的市场条件太好了,反而会让理财师们有所放松,发挥不出他们的创造性、主动性。

  讲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有朋友介绍了一单有难度的项目,让我帮忙找银行合作,我就打了几通电话。接待我的理财师态度很有意思。有的人回答说,“这事我没做过,做不了,你找别人吧”;有的说,“这事我们以前试过,很麻烦,现在不做”;第三种,“这事我们没做过,但我们特别想尝试一下,不收费都行”;还有的说,“我好像做过一个类似的,但和这个又不太一样,能不能先接触一下,看看能不能帮上忙。”

  同一件事,答案千差万别。最有意思的是,等我基本确定合作意向之后,把结果告诉其他几家银行的时候,有一家银行就说,“我们愿意公平竞争,只要把机会给我们,我们可以提供更低的价格、更优质的服务”。你看,客户都把路堵死了,还这么积极主动,我相信不管他们是不是拿到这单业务,他们以后都会成功的。

 
关键词: 职场 理财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8526B295125334EF391A2.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