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政策波动中的机遇
提要:中国股市一直是“政策市”,只不过从前的政策市是制度政策市,政策的目标直接针对股市,现在的政策市则是经济政策市,政策的目标针对的是经济基本面。作为理性的投资者,就应该紧紧跟着政策走,把握政策变化引发的市场波动,
提起中国股市,最常见的评价是“政策市”,指的是政策对股市的影响非常大。不过,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政策市”的特征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以前政策直接调控的股市,而是成为了受经济政策影响的股市。
曾经的“政策市”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不过,在2006年以前,中国股市往往脱离经济周期而特立独行的,不是疯狂地暴涨,就是疯狂地暴跌,这从附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尤其是,2001年到2005年,GDP增幅逐年稳步提高,而上证综指却从2001年6月14日的2245.43点踏上漫漫熊途,一路跌到2005年6月6日的998.23点。股市逆经济周期而特动,正是“政策市”的一大特征。
由于政府要利用股市解决不同时期面临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所以股市在相当长时间里都是围着政策的指挥棒转。如1996~1997年,政府因为担心经济泡沫及为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对热火朝天的股市实行强力打压政策,从人民日报发社论、取消T+0、实施涨跌停板限制、提高印花税税率,到严禁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炒股,导致了股市的大跌;1999~2001年,为了解决通货紧缩和国有企业三年脱困问题,又通过人民日报发社论、批准三类公司和保险公司入市等政策,启动了大牛市行情。有人戏称:“2006年前的股市往往表现为政府改革的‘温度计’,而非经济的‘晴雨表’”。
市场本身具有的自我调节功能被政府行为所取代,时间一长,便培养了投资者不正常的投资心理。他们不关心经济走势、行业动态,不关心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而是热心于打探管理层动向,研读领导讲话。当市场低迷时,不是潜心于挖掘被低估的股票,而是热衷于猜测政府何时救市;当市场高涨时,不是重新审视股价是否合理,而是与政策进行博弈。
不过,随着股改逐渐完成,股市非市场化的功能减弱,政府得以转换角色,由市场的调控者变身为市场的监管者,利用政策来影响股指涨跌的行为越来越少。而且,随着市场规模不断壮大、投资者日渐成熟,直接针对股市的政策的效果越来越差,比如,印花税调整一直是政策的“撒手锏”,但2008年下调印花税之举,对暴跌后的股市所产生的作用几近于无。
如今的“政策市”
由政策直接指挥股指涨跌的“政策市”渐渐远去,但股市并未能撕去“政策市”的标签,只是不再是证监会的一个电话使市场发抖,而是周小川的一句话改变市场预期。
2008年底至2009年中的一波上涨行情正是由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所驱动,而2009年下半年至今的一波调整又是由刺激经济政策退出所导致。
2008年10月,就在美国金融海啸爆发、上证综指低见1664点以后,中国政府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举措的出台,令投资者逐渐看到了经济复苏的希望。在超充裕流动性的推动下,股指上涨了一倍多。可以说,是政策增强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间接推升了股指。
而随着2009年中期,央行在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度提出“动态微调”,市场嗅到了政策转向的味道,A股连日出现剧烈调整。虽然“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动摇”的政策基调屡次被强调,但央行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银行新增贷款规模被强行降低、打压房价飞涨的楼市等政策接连出台,都明确发出了刺激经济政策退出的信号。在政策对经济影响的预期不明朗的情况下,股市选择了向下调整。可以说,是政策扭转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间接压低了股指。
总体而言,股市原先的那种“政策市”痕迹已经淡了很多,市场自身的影响力在加大。虽然说,政策调控还是以“看不见的手”存在着,比如,在市场低迷的时候,加速审批新基金、减少股票首发和再融资,而市场走好的时候,加快新股上市步伐等,但是随着投资者的日渐成熟,他们开始将关注的焦点放在那些能够影响投资价值的政策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