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国家的情况不一样,最适合的做法也不尽相同,不能理想化。防范危机也不能理想化。危机不可避免,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强身健体,尽量减少危机的影响,对金融机构来说,要增加资本金和拨备,增加项目的风险分析,掌握规律。外部监管不可能解决问题,G20说要增加监管,我认为是治标不治本,治本就是增加金融机构自己本身的抗风险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4 商业银行应进入成熟市场
日报:中国产业和中国金融应该怎样相互协调走出去,如何互补?
李若谷:中国产业走出去需要两大支持,一是政府支持,一是金融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有多种因素推动,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竞争力加强,已有不少企业跻身全球500强。中国企业走出去也有一些相对劣势,当年美国、欧洲和日本是在技术等领域相当领先的情况下才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目前的技术、制造和管理水平并不高,走出去是受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的发展需要资源、能源,也需要把市场扩大。
日报:中国虽然是用和平的方式走出去,但国际上依然存在顾虑,认为中国其实也是在抢夺全球资源,在政治敏感性方面,如何使资源丰富的国家放弃或打消顾虑?
李若谷:资源优势不经开发,就不能变成发展优势,就不能把优势由地下变成地上,从而起到积聚资本的作用。在殖民地时期,西方国家从非洲拿走了不少的资源,但给那些国家的回报很少,而通过和中国合作,非洲国家的资源可以以市场价格出售。中国的进入使这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换回合理的回报,可以利用这些资金发展经济。
日报:在这个过程中,政策性银行还是商业银行应当扮演重要角色?
李若谷: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各有其作用。在海外项目中,买方信贷项目风险要大一些,不适宜商业银行去做,在非洲、南太平洋(601099,股吧)地区和拉美等地,外国商业银行参与的程度也很低。外国的商业银行进入这些地区,利息加点加得很高,很多国家都承受不起;中国的商业银行参与,如果加点加得很少,就没有按商业原则去运作,商业风险没有完全覆盖。我认为商业银行应该多关注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主要是风险问题。商业银行应当在成熟市场和充分竞争的市场大力发展。
| 【稿件声明】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如需转载或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官网:http://www.nbd.com.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