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观察 » 正文

李若谷:人民币国际化应先于资本账户开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7-22 11:43:22    浏览次数:221    评论:0

  日报:你如何定义成熟市场?

  李若谷:主要是发达国家。

  日报:但发达国家的增长已经很慢了,全球市场增长的动力在新兴市场。

  李若谷:发达国家现在的信贷需求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但是得不到满足,发达国家的银行普遍惜贷,这是中国商业银行进入的大好机会,而且这些市场法律健全,更容易受到保护。

  日报:很多商业银行想去,但监管部门不批准。

  李若谷:那是另一回事了,监管机构需要研究什么是风险,如何控制风险。我个人认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出现风险是必然的,不出现风险是相对的,因此消灭风险的说法是不客观的,人类就是在克服危机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

  日报: 你认为目前全球央行和系统性风险作斗争的功夫都是白费了,我们还是会遇到下一次危机?

  李若谷:风险防范措施都是滞后的,只能对以前出现的风险做防范,对未来的风险是很少有前瞻性防范的,要求监管有很强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是不客观的,监管只能总结过去的经验克服一些风险。

  日报:中国目前积聚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该怎么用?这和中国企业及中国金融走出去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国家最近有一些新举措,把一部分外汇储备委托给国开行和进出口银行,用于支持走出去,你认为这个量是否太少?

  李若谷:现在大量外汇储备放在美元资产上,是有风险的。很多人认为买国债好像保险一些。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是这样,但以后不是。人民币兑美元从6.82元升值到6.79元,差额是3分钱,这3分钱是什么概念呢?外汇储备账面损失 720亿人民币。要避免这个损失,把外汇储备用到海外投资和贷款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日报:目前进出口银行拿到100亿美元(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够不够?

  李若谷:中国企业海外项目非常多,绝对不是100亿美元能够覆盖的,但也不是有多少就拿多少,主要看项目是不是好,收益率高不高,风险是不是可控。即使有一定贷款的失败,对中国影响也是非常小的。我们的海外贷款相当一部分用在中国采购上了,作为金融资产有一些可能没有收回来,但是作为一种实物资产中国的企业已经拿回来了。这些企业还交了税,上市公司还分了红利,带动了国内产业的发展和就业的增加等等,有一连串的好处。因此,算账不能只算一边的账,不能只看一个方面。


  【稿件声明】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如需转载或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官网:http://www.nbd.com.cn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0FCD119D1812400825227.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