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发展战略和政策的转变,实际上是对过去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一种校正,它在传统体制造成的严重“短缺”的条件下,导致了80年代需求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其中尤以获得自主权的农民发挥的作用最大,农业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不仅实现了毛泽东始终追求而没有实现的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和实现农村工业化的目标,而且为城市的改革和政府的投资提供了成功的榜样和充足的财力支持。
几点启示
本文从上述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中国人均资源的极度匮乏、所处的国际环境和特殊的时代,以及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心态,使它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强大的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通过全体人民“勒紧裤腰带”来加快发展。不了解当时的国际环境、不了解当时中国经济落后到什么程度,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主革命的强大惯性,就无法理解1978年以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第二,中国模式的形成和演变,是由两种因素造成的。一种是有利因素,一种是不利因素。或者说,一种是我们可以主动去利用、去推进的因素,还有一种是被动的因素,我们不得不去适应的因素。新中国60年经济发展中的失误和不尽人意的地方,很多都是由不利因素造成的,是发展的问题,而不是制度的问题,我们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利弊得失,应该避免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尤其是要避免陷入“制度万能”的误区。
第三,从新中国发展模式形成和演变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始终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离开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准确把握,就无法正确解读新中国60年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历史也告诉我们,善于学习和充分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善于在国际环境中趋利避害、抓住机遇,中国的发展才能实现赶超,才能少走弯路。此外,还应该认识到,中国作为一个人均资源匮乏大国的崛起,必然会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或者说必然会不断地改变已有的世界利益格局,既得利益国家不愿看到,当然也不会欢迎中国的崛起。所以在过去60年里,以及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国际上始终会有一种压制中国崛起的经济斗争,这种经济斗争还往往会以其他的名义出现。
第四,新中国60年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和演变还充分证明:由于中国独特的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以及发展条件,虽然发展的目标可能与许多国家是一致的,都是要消灭贫困、实现公平正义和发展成果全体人民共享,发展历程也都是要经过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以及政治上的民主化;但是就发展的途径来说,则没有现成的可以照搬的发展模式。尤其是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人口与资源的关系、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的方式等方面,都必须探索适合中国自己的发展方式和道路。
从经济体制来说,中国扬弃了西方资本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两种体制,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