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过去的历史经验和苏联的成功,成立之初的新中国毫不犹豫地站在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而朝鲜战争则加剧了新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对立。这种敌对,使得本来就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中国共产党,自然在民主革命任务完成以后,迅速选择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来说,迅速改变中国经济落后的面貌,是实现中国强大的根本。面对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资金极为短缺的现实,要赶上欧美和周边的日本和苏联,新中国必须加快发展速度。而要加快速度,就必须加快重工业的发展。此时,对于中国这个大国来说,依靠对外扩张来获取资源和市场显然不可能,苏联的援助也很有限。实际上新中国面临着与“十月革命”后的俄国所面临的几乎完全一样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1922年,列宁针对苏联需要迅速发展重工业的情况说:“重工业是需要国家补助的。如果我们找不到这种补助,那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文明的国家,更不必说成为社会主义的国家了。所以我们在这方面采取了坚决的步骤。”
1953年中国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后,资金和物资立即捉襟见肘,要么放慢工业发展速度,按照市场化的要求配置资源——这在今天看也未尝不可,甚至可能从长期看经济发展速度并不慢,但在当时,我们依据理论和历史经验做出的判断是战争随时可能爆发,对中国再次成为“鱼肉”的担忧使当时的中国政府不愿意放慢工业化速度;要么尽可能地将剩余拿到国家手里,压低消费,并采取行政办法配置资源,使投资向重工业倾斜,加快工业化步伐;而后者正是苏联的办法。国家安全成为新中国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的一个重要的考量要素,因此,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道路。
彻底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国模式提供了强大的政治基础。
1840年以前的中国,是一个建立在农业文明高度发达基础上的封建社会。传统中国社会的政治体制经过夏商周以来4000余年的发展,到清代已经相当完备。第一,形成了统一而庞大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其特点是条块结合、分级管理,实行对皇帝负责的三权(行政、监察、司法)分立、互相制约。第二,形成了一整套官吏选拔、考评和调任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打破了贵族和官僚的垄断,“白衣可致卿相”,使社会的优秀人才进入政府管理阶层。第三,在强大的国家官僚体系统治下,虽然商品经济发达、土地产权流转频繁,但是传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又是非常分散的,无论是农民还是市民都缺乏自我组织能力。
上述这种情况随着列强的入侵被彻底改变了。在1840年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而政府一败涂地并走向腐败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很快就陷入了一个缺乏凝聚力和有效政府的“一盘散沙”的境地,政府不但不能保护国家安全,而且不能建立起秩序、公平和稳定的社会,军阀混战,土匪横行,官吏盘剥,灾害频繁,民不聊生。在近代中国的100多年里,当资产阶级无力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政府来维护国家安全和消解社会危机时,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承担起领导民主革命的任务,从而使得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变为新民主主义——其特点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贫苦农民为主体的武装斗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