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的魔瓶一经打开,飘出的可以是天使,也可能是魔鬼,取决于开瓶人能否善用、善待它。
红山口会议事后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足球的“遵义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足球新的‘长征’开始了。”王俊生说。他没想到的是,18年过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足球市场化改革的“长征”依旧长路漫漫,方向晦暗。
第一个吃螃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足球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足球甲A联赛开打,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足球改革具有标志性意义,但之前还有一件事的发生同样涵义隽永。1993年,国家经贸委批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足协直属国有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福特宝(取自音译football一词)足球产业发展公司,成员大多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足协的该公司享有足协商务活动及俱乐部商务开发的全权代理权,它的成立意味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足协开始集“政、事、产”三权于一身。
把足球推向市场使之变现为商业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当时完全没有经验,只能借他人之手来点石成金。1993年11月,时任足协副主席许放带领足协外事部主任张吉龙、竞赛部主任李传琪、副主任郎效农和福特宝总经理邵文忠等组成谈判小组,与国际足联旗下的赛事推广商IMG(国际管理集团)公司5人代表团进行关于甲A联赛、锦标赛冠名和商务赞助的谈判。3个多月艰苦的谈判之后,IMG以“一年120万美元承包费,以后每年20%递增”的条件拿下头5年甲A商务开发权,福特宝公司的业务则是从IMG那里代理联赛的广告。一年120万美元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此前国家体委每年划拨给足协的运作经费仅有50万元人民币。足球,不仅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产业市场化的“首吃螃蟹者”,也是最早开始赚大钱的项目。
这同样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人第一次实实在在感知冠名和赞助这些“舶来品”究竟为何物:在赛场悬挂两条会标横幅;提供14块场地广告;各参赛队比赛服左袖佩戴杯名标志;秩序册封一、封二、中心插页、封三及封四提供给IMG使用;保证万宝路香烟等4类商品和服务的独家广告权;保证中央电视台对22轮甲A联赛的转播;每场比赛球票的保证等等。
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足协虽没有市场化经验,但不缺乏与各俱乐部同心协力做大蛋糕的意识。与IMG签约10天之后,足协在昆明海埂训练基地与12家甲A俱乐部、相关会员协会和体育场签署了协议,将与IMG签订协议所获经费的80%拨给各俱乐部和相关协会,其余20%除少量联赛费用外,大部分用于培养青少年和女子足球运动的发展。各会员协会在联赛中独立承担赛区的组织工作并获得联赛收入的分成,各俱乐部不仅获得联赛收入的大部分,而且还获得了比赛的经营权,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那时候,我们的近邻日本职业联赛刚刚开始一年,韩国的职业联赛还未开始,一切都充满可能。摸着石头过河的王俊生、许放等人当时对于职业化联赛及其商务运作会不会成功,心里并没有底。他们的担忧主要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没有足球市场存在——1994年年初在广东举行的俱乐部杯赛试验,有些场次观众人数还没有场上球员多。如果职业联赛不能成功,与赞助商的协议便不可能执行到底,中华人民共和国足球的职业化探索就可能随时夭折。
事实证明,他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第一运动”在人口大国迅速展现出非凡魅力。1994—1999年间精彩激烈的联赛和火暴的球市,成为许多中华人民共和国球迷美好而遥远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