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这被外界解读为金融危机后中国重启汇率机制改革。而在2005年7月21日,中国启动汇改,开始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如此算来,此番汇改重启,离“汇改”五周年仅差一月之遥。
对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而言,这五年,可谓沧海桑田。历经金融危机的剧变,中国再次推动汇改时,无论是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还是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角色定位,都已今非昔比。
五年前的2005年3月,时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李若谷最后一次代表央行出席20国集团有关会议时,其午餐演讲主题就是国际货币问题。随后李若谷赴任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行长。这家只有十多年历史的政策性银行,这五年同样经历了内部改革、角色变迁以及突飞猛进。这五年,也是李若谷在前沿位置上观察和思考国际金融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亲身探索人民币国际化的路途。
7月初,李若谷在北京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独家专访。
1 需要多边贸易思维
《第一财经日报》:上月央行宣布中国重启汇率机制改革,你如何评价这次改革的时机?新一轮汇改启动能否改变美国最为关注的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
李若谷:没那么简单。如果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不改动,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不会起很大作用,对美国贸易格局不会起很大作用,对抑制中国出口也不会有很大影响。
看一看日本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轨迹:1985年之后日元对美元升值剧烈,当时是250日元兑1美元,现在是90~100日元兑1美元,但日本依然保持大量贸易顺差。这么多年日元的升值对贸易顺差没有起到抑制作用。日本一部分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已经转成其它国家的顺差,比如中国;那么美国原本对日本的逆差转成了对中国的逆差,但它的整个逆差水平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和汇率几乎没有关系。
解释这种现象的关键在于多边贸易的格局。现在全球贸易格局是多边贸易,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不一定形成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因为其中有很多的零部件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最终产品中,其实隐藏了很多其他国家的份额。在全球化贸易体系下,双边的货币汇率已经不能在双边贸易上起主导作用,双边贸易的思维方式存在误导。美国占有全球最大市场份额,如果美国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国家,那美元就是不稳定的,它可以随便升,随便降,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是不是也可以随便升,随便降?
| 【稿件声明】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如需转载或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官网:http://www.nbd.com.cn |



